找到相关内容2008篇,用时10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何从“看中回归生命的源头

    功夫,以般若无执的精神破除一切执著,破除一切造作心、攀缘心、执着心、分别心,放下万缘,顿悟本性。虚云和尚说:“只在一切处无心,即真保养也。[[10]]“于四威仪中,心若冰霜,单提一念话头,不管此世他...因此,虚云和尚语重心长,特别强调这一点。对于戒律,虚云和尚说:“用功办道首要持戒,戒是无上菩提之本,因戒才可以定,因定可以生慧,若不持戒而修行,无有是处。[[13]]虚云和尚本人就是一位戒律精严的...

    魏建中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80294133.html
  • 度众生要先度自己

    经上常讲,世出世间一切法,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佛又常讲“一切法从心想。由此可知,所变、所现、所想的,那个对面是能变、能现、能想。能变、能现、能想是好的,是善的,所变哪有不善?可见得你要是认为...虚假的,完全虚假,我们也不希望天上果报,我们希望亲近诸佛如来,我们希望到纯净的净土。你自己的心不纯净,你就不能够相应,经上讲的“心净则佛土净,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。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记住,修自己的纯净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511294691.html
  • 龙光竺道生“慧解考论

      “顿悟成佛的理论的建立,还同道对《涅磐经》的深入研究有关。  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(418年),己在建康译出法显所带回的六卷《泥洹经》,经文中多处宣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将来都有成佛的可能,...断善根。 一阐提就是断绝善根的极恶众生,他们没有成佛的菩提种子,就像植物种子已经干焦一样, “虽复时雨百千万劫,不能令,一阐提辈亦复如是。道生对于这种说法是不满意的,他仔细分析经文,探讨幽微...

    尚永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0895054.html
  • 莲池大师的净土判教思想

     “二行二业的判教,就结构来讲,是建立在“要、弘二门判教结构的基础之上的:   “若修前正助二行,心常亲近忆念不断,名为无间也。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,虽可回向得,众名疏杂之行也。   “杂行可以“回向得,由此可见,“杂行所对应的是“要门。“正助二行,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则对应的是“弘愿门。但“二行二业与“要、弘二门比较,则更为具体、细致,因此可以把“二行二业看作是对“要...

    德澄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1095063.html
  • 临济宗的祖庭——海会寺

    奇,能记否?师诵曰:“我有名珠一颗,久被尘劳关锁,今朝尘尽光,照破山河万朵。岐笑而起,师愕然,通夕不寐,黎明咨询之。过几暮,岐曰:“汝见昨日打敲傩者么?曰:“见。岐曰:“汝一筹不及渠。...说明他已有相当多的参禅经验和禅学素养。但对杨岐神秘的笑,白云守端却马上现出境界上的差距,所谓“明珠一颗,仍是郁和尚所有;所谓“尘尽光,仍是郁和尚所证。而白云守端所习、所得仍是“乾、慧,与法身慧命...

    妙慧 周会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110095766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

    ,意谓世界万法虽非真实,但也不是绝对的空无,作为“假有还是存在的,如绳依麻等因缘而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八中说:“众缘所生心、心所体,及相、见分,有漏、无漏,皆依他起,依他众缘而得起故。(3)圆成实性...实法,其实,“此体相毕竟非有,如空华故⑥;(2)无性,此依“依他起性而立,意谓依他起的万法乃“托众缘生,如幻如化,只有假相,而无妄执自然之性;(3)胜义无性,此依“圆成实性而立,意谓“圆成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110795791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

    换言之,佛教理论的核心是人生解脱论,佛教哲学是为其解脱论服务的。佛教主要从“无我论和“缘起说论证解脱的根据。“无我强调的是人与万法皆无实在的、常恒不变的自性或主体;“缘起则对人与万法的起与本质...都是很好的例证。据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等史籍记载,汉代佛教最重要的信条即是“精灵起灭,因报相寻等,袁宏的《后汉纪》卷十中也说:“又以人死精神不灭,随复受形,生时所行善恶,皆有报应……故王公大人观死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0096044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

   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,佛教优于儒道。这些都表明了佛教在三教关系中发展的一种新态势。   在南北朝时的三教之争中,尤以佛道之争最为激烈。佛教与道教,既有理论上的分歧,例如佛教讲“无我、“无,道教讲“真...人泥犁、饿鬼、畜生、鬼神中,如果行善,则会“或天上,或生人中。三国时的康僧会在所译的《察微王经》中更是直接使用了“魂灵一词,认为“魂灵与元气相合,终而复始,轮转无际,信有生死殃福所趣。因此,在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8335396352.html